“报告!因暴雨铬渣场附近山体塌方,山洪进入渗滤液池,渗滤液已排到外环境。请指示。”近日,一场贴近实战、场景逼真、环环相扣的涪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联合演练在重庆市合川区、铜梁区、潼南区3个区同步开展。此次演练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合川区人民政府、铜梁区人民政府、潼南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多部门联动检验“南阳实践”经验应用成果
演练设置了发生险情、应急响应、信息报告、市级响应、终止响应、新闻发布6方面内容,涵盖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各环节。
事件模拟潼南区连日暴雨引发某企业渣场附近山体塌方,截洪沟堵塞,山水改道进入渗滤液收集池,导致部分铬渣及渗滤液溢流进入外环境,威胁下游共5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和安居城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覆盖人口约40万人,是历年来重庆市环境演练涉及饮用水水源地和人口数最多的一次。
事故发生后,潼南区政府、园区、企业第一时间启动环境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同时上报市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并向下游合川区、铜梁区预警,市生态环境局与铜梁区、潼南区、合川区政府迅速成立市区联合指挥部,全力以赴处置险情。
生态环境、交通、水利等部门协同联动,依托合川区、铜梁区、潼南区涪江流域应用“南阳实践”经验工作成果,在涪江干流采取关闭涪江航电枢纽闸门截断涪江上游来水,关闭富金坝引水电站闸门拦截污染,利用涪江富金坝引水电站大坝、涪江高楼码头等现有空间设施采取加药处置措施等手段控制重金属污染。
演练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专家支撑、社会救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作用,经市、区联合处置,成功避免了一起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充分检验了涪江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此次演练具有极强的实战性、针对性、协同性,对川渝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四川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负责人观摩演练后表示,川渝两地将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发力,严格落实联防联控责任,强化环境隐患联合排查,固化污染风险预警机制,深化流域环境应急准备,细化环境应急协同处置措施,优化环境应急资源共享体系,有效防范跨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先进技术装备齐上阵
演练中,为在涪江上形成无死角的加药带,确保涪江受污染河段都能进行重金属沉降,市区联合指挥部专门调来无人机、水上雾炮船,对管线未能覆盖的部分区域进行处置。5架装载着重金属捕捉剂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多点进行喷洒。一场由陆上输送浮桥加药、无人机巡航喷洒、水上雾炮船投放的水陆空立体大会战打响。
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受理处(应急处)孙大武介绍,本次演练有50余家单位参演,共出动应急人员400余人(次),各类车辆60余辆、监测和救援船舶60余艘(其中无人船4艘)、无人机8架,动用了喷洒无人机、监测无人船、高性能环境应急监测车等先进技术装备。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新型装备技术逐渐被应用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各环节,这些先进技术装备比传统设备更加便携、快速、高效。”湖南省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负责人认为,重庆市这次联合演练,充分说明在今后的应急工作中,先进技术装备将会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工作快速反应能力,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及效率保障。
首次部、市、区三级联合开展全流域环境应急演练
“本次演练综合历史案例和现实可能,充分运用涪江流域‘南阳实践’经验应用工作成果,检验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环境应急关键一招,磨合了上下游、左右岸、多层级、多部门联动机制,全方位展示了重庆应急指挥调度、信息通报、协同联动等8个方面应急处突能力,定位精准、针对性强。”生态环境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主任李天威现场观摩时对演练给予高度肯定。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强调,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此次联合演练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夯实生态环境安全基础,构筑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据了解,重庆自主开发建成的“重庆市环境应急系统”,实现了生态环境部/市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区县生态环境局、应急指挥车、现场单兵五级互联互通。本次演练依托“重庆市环境应急系统”,科学决策、精准应对,通过音频及视频方式指挥调度、传递信息,实现国家、市、区“三级五方”音频及视频互联互通,以大数据、智能化手段赋能环境应急处置,为推广应用音频及视频远程调度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环境报记者 余常海 通讯员 程竹青 刘航